2015年報導

80 後藝術家:政府資助偏向成熟劇團 

2015年12月26日 明報

在「好戲量」演出至今12年的80後馮世權(阿權)今年中創辦新劇團「千載一念」,數月前帶領40多人製作創團作品《逝去的花火》,劇團正籌劃下一製作,卻苦愁沒有演出場地。他本來期望創團為面臨老化的劇界引入年輕新血,但質疑政府資助偏向成熟劇團。

「主流劇界多六七十後」

「目前主流劇界多是六七十後的人,很難見到八九十後的團體,好戲量相對已是最年輕的一批。」阿權說,自己創立的「千載一念」屬業界較年輕一群,但一直面對缺乏場地問題,雖然未來6年不少場地陸續湧現,但阿權笑言仍未享受到成果。他透露,現時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大會堂等大場要求1年前申請,部分新界場地則要求半年前申請。

歷史悠久的劇團是否發展得相對順利?香港話劇團節目及教育主管梁子麒說,由於話劇團與香港大會堂是場地伙伴,目前已商討2年後的演出檔期, 「但遇上藝術節這類大型活動,亦要讓路」。他相信未來6年的新場地適合不少中小型藝團演出,但業界亦不能一步登天,走得太遠, 「仍要是藝術行先,才能吸引觀眾,帶來盈利」。

 

傑青楊秉基與梁特合照掩臉舉蛋抗議 「社會應選擇站於雞蛋那方」

2015年12月14日 852郵報

image1450052977838.jpg

特首梁振英昨日出席十大傑出青年頒獎禮,擔任主禮嘉賓。得獎者之一的獨立劇團「好戲量」藝術總監楊秉基在與梁振英等人大合照時,一度舉起雞蛋以及掩面抗議。對於梁振英在典禮中稱,願與中學生對調身分,楊秉基就建議他與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交換。

今日《明報》引述楊秉基表示,掩臉動作是代表抗議政府的「不聞不問」,而雞蛋則代表,在雞蛋與高牆之間,社會應選擇站於雞蛋那方。他又認為,社會有很多不同的事情正在發生,社會走過傘運一週年,接下來又要面對俗稱為「網絡23條」的《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以及「一地兩檢」等問題。這些問題我們看似只能被迫接受,但其實這班「雞蛋」還在「默默撐緊個社會」。他沒有直接回應是否不滿梁振英的施政,只表示「唔應該用不滿形容,已經係無晒感覺,嗰種人治嘅方式,已經唔係我熟悉嘅香港。」

梁振英致辭時提到,自己願與中學生調換身分,又指「如果我今日是香港隨便一間中學的學生,我可以有更大的發揮」。楊秉基就建議他與黃之鋒對調,「如果早多一兩年,我睇吓佢夠唔夠膽同黃之鋒交換」。他又讚揚黃之鋒在反國教期間,令很多學生提高了社會意識,願意站出來,「如果可以提名傑青,我都會提名佢」。

 

【短片:舉雞蛋傑青】楊秉基:特首要換身分 夠唔夠膽同黃之鋒交換

2015年12月13日 明報

1450014730201_D61F70730E36F5E150B98A3B5483BB8F.jpg

在十大傑青頒獎禮上,其中一名傑青得主獨立劇團好戲量藝術總監楊秉基,在與特首梁振英等人大合照時,掩面並舉起雞蛋抗議。他其後表示,掩面是抗議政府「不聞不問」,而雞蛋則寓意社會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應選擇站在雞蛋那邊。

他說香港經歷佔領一周年,被稱為「網絡廿三條」的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也將於立法會恢復二讀,令人感嘆很多事情香港人只能被逼接受,「但其實仲有好多人默默撐緊個社會,就係呢班雞蛋」。問到是否不滿梁振英的施政,他則說「不應該用不滿形容,已經係無感覺,嗰種人治既方式,已經唔係我熟悉既香港」。

楊秉基又批評,梁振英翻唱Beyond的《喜歡你》,並將片段上載到網上是「騎劫」Beyond。對於梁振英說願意和中學生交換身分,楊秉基反建議他與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對調角色。「如果早多一兩年,我睇下佢夠唔夠膽同黃之鋒交換,黃之鋒係反國教令好多學生有社會意識站出來,如果可以提名傑青,我都會提名佢」。

http://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51213/s00001/1450014860649

 

都是公仔惹的禍?四面楚歌的傑青楊秉基   

2015年10月16日 AM730

12166799_10153330237819102_956640739_n

剛頒發的十大傑青,最引起話題的莫過於是領獎時妙語連珠、自詡「廢青」而對權貴連消帶打的楊秉基。由03年演藝學院畢業創辦民眾劇場起,他的路就如其謔稱「怪叔叔」一樣的怪。擁有兩個傑青、三個會考30分、高考5A、一個英國博士的劇團「好戲量」,本身人才濟濟;今日卻愁困於無法申請場地、資助被削、學校巡演被取消的境地。坐在已沒演出的劇場內,楊秉基倒覺得是體現了一個恆常編劇理論:「劇本不是寫出來,是改出來。」路不順,他就把它行順去。文:簡淑明 攝:鍾式明

「好戲量」藝術總監楊秉基是劇團第二位傑青,第一位是主席賴恩慈。三年前頒獎日,遇上反國教如火如荼,賴恩慈給特首送上《木偶奇遇記》的木偶公仔,期望特首要講誠信。「他接過個公仔無1分鐘,就俾咗後面嗰個,後面嗰個又繼續傳俾另一個,如是者傳了一晚。我們離開會場時,剛好傳番俾我哋。我們唯有帶小木偶回家。」

「奇妙」的事開始發生,之前一直獲藝術發展局資助,那一年獲告知廿多萬行政資助費泡湯。兩個月後,教育局亦通知「好戲量」取消學校演出。「之前每年有8個演出,近年康文署都唔批場俾我哋,仲未計屋宇署專誠上嚟檢查劇場的鐵閘,說違規一定要更換,及消防處的人經常上來探訪。我哋喺工廈做黑盒劇場,本身就係行鋼線,唯有自己停下來。」停產至今,他計過:「之前盈餘只可頂到出年。」

「好戲量」前身是「西九文娛藝術街」,顧名思義就是在街頭上演。社會對民眾劇場的即興演出感陌生,通菜街演出時遇過不少麻煩事。亦因為曾經捲入政黨人事紛爭中,楊秉基至今仍被網絡欺凌,「我可以做的,就是面對『被起底』,乾脆把個人資料放上網。」聽者覺苦,說者卻平淡。

「讀書時,編劇老師經常引用一句話:『好的劇本不是寫出來,是改出來。』生命未必全是直路順路,但可以改寫。而當年跟社運戲劇家莫昭如學民眾戲劇時,早已明白『就是要在生活中編寫劇本』。那我們總可以改寫生命吧!」他們的經典劇目《陰質教育》探討當今教育制度,他們揀選了30位年輕演員共同演出,而現實中剛好是會考0至30分的學生,他們用自身告訴觀眾,脫離制度的框框,甚麼分數的學生也能在台上發光發熱。

「好戲量」停產期間,賴恩慈的獨立短片《1+1》橫掃多個電影獎項,在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映5個月。之後的首齣長片《N+N》亦上映了8個月。楊秉基抱有希望,「想透過商業營運,也同步發展電影,更期望遇到位正義有錢人,給我們獨立運作的機會,例如把殺了校的校舍變身成社區劇場或影院,給本地藝團有演出的生機。」

 

「廢青」創劇團變傑青
「好戲量」楊秉基 自嘲搞文化唔會發達

2015年10月12日 晴報

b20151012newsb1

【晴報專訊】新一屆十大傑青昨出爐,其中獲選的本地獨立劇團好戲量藝術總監楊秉基笑言,由「廢青」變「傑青」。他原本讀製造工業,最後卻選擇文化藝術的道路,他鼓勵大家盡情發夢,笑言「事情會慢慢發芽和發酵,但一定唔會發達」。
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昨公布「十大傑出青年選舉2015」結果,共九位傑青獲選,包括推動素食及環保的Green Monday聯合創辦人楊大偉、曾到西非利比利亞參與控制伊波拉疫情的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張依勵、「好戲量」藝術總監楊秉基等。
大學末年轉讀演藝 為學費欠$8萬
40歲的楊秉基2001年成立劇團「好戲量」,當中以諷刺本港教育制度的戲劇《陰質教育》最為人所熟悉。昨日他獲獎時自嘲:「我做文化藝術,對於與數字息息相關的人會覺得我們無經濟效益,係廢青,所以今日當選傑青,係好百感交集。」
他指年輕時曾為跟隨社會主流、考上大學,三次挑戰高級程度會考,終考上理工大學讀製造工業,但大學末年為追尋夢想,放棄應考最後的考試,報讀香港演藝學院。他坦言,讀演藝時以卡數交學費,畢業時負債七至八萬元,而開辦戲團基本需要是地方,為抵抗貴租,他選址殯儀館旁的唐樓為排練室及居所。
戲劇以民為先 引發社會議題討論
不少人質疑靠戲劇如何維生,他指其劇場模式非如傳統般,帶着以民為先的理念,結合劇場、電影及觀眾參與,冀透過戲劇引發觀眾就社會議題的討論,同時讓人學習聆聽及尊重他人故事,一年收入最高曾為40萬。
他笑言:「鼓勵大家盡情發夢,好多人覺得你係發癲,但時間站在我們的那一邊,事情會慢慢發芽和發酵,但一定唔會發達!」
前港隊代表 用籃球改變邊青
另一傑青得主是前香港男子籃球代表隊成員,現為小學老師的梁國成,他成立的非牟利機構「希望種子籃球亞洲」,以籃球作橋樑,透過培訓計劃讓邊青成為小朋友的籃球教練,間接令他們戒掉食煙、講粗口的習慣,成為小朋友的榜樣,其服務現已由天水圍,擴展至深水埗、觀塘及黃大仙。

 

 

五藝術家海外考察 助西九文化發展 擔當管理局 眼與腦角色       

2015年4月25日 星島日報

10433138_972293542815358_7034284895724478578_n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連同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五位本地藝團代表前往海外考察,一方面豐富參與者的藝術視野,另一方面完善文化區營運安排。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形容,藝團代表是管理局的「眼睛」和「腦袋」,適值文化區軟件發展處於關鍵階段,期望他們可助引入更多國際經驗和做法,為行業、文化區,以及社會作貢獻。 記者 :余展豪

今次計畫靈活性高,參與者可以視乎個人興趣前往世界各地進行考察,包括參與當地大師班和工作坊,以及留駐特定藝團等,更可視乎需要分階段訪問不同機構,進一步深化考察內容。劇團「好戲量」主席賴恩慈由二○一三年至今,分別到訪芝加哥、三藩市和紐約等地,參與並觀摩多個知名藝術節和團體運作,深入了解當地街頭表演文化。

參與工作坊及留駐藝團

適值管理局正就西九公園日後街頭表演發展制定指引,賴恩慈的考察正好成為文化區的重要「養分」,「對於街頭藝術來說,空間和自由就是關鍵基礎,正如現時管理局初步指引提到,街頭表演者日後需要申請牌照,對我來說,最理想當然是不設任何牌照制度,然而一旦需要領牌,如何可以減輕藝術家的行政壓力,同時確保制度不會阻礙真正藝術的發生,就是我們需要努力地方。」

她又提到,管理局計畫引入「大使」角色,協助推動公園內的街頭表演,概念正與美國當地經驗脗合,「希望大使不是穿上大使制服的保安人員,純粹管理人流,而是真的協助和促發表演發生,如以三藩市為例,當地同樣設有大使一職,市民每次見到他們,已經知道附近一帶就有節目上演,自然跟着走、跟着看,甚有氣氛。」

引入大使推動街頭表演

包括「香港話劇團」節目主管梁子麒和「進劇場」聯合藝術總監紀文舜等兩位本地劇場代表,分別前往德國慕尼黑和加拿大溫哥華等地考察,關注議題包括劇場可持續發展,以及本地和海外劇地業界合作交流等。

梁子麒提到,比較起其他先進地區,本港戲劇發展尚屬起步階段,外地經驗正好成為本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極有價值。紀文舜則指出,對於任何地方的藝術發展,跨地域和高水平的交流合作都非常重要,有助提升本地水平,考察工作不但能夠增長知識,且有助建立網絡,一舉兩得。三位代表下周二將出席分享會,進一步總結考察成果,詳情可以參考文化區官方網頁。

 

本地藝術創作存活空間小 政府政策出問題市場生態遭破壞   

2015年3月30日 新報

10712902_957437310967648_1301094960188336030_n

落旺角行人專用區,很多大大小小的表演你未必記得,可是,好戲量的演出,就有令人難忘的本事。香港規模最大獨立劇團好戲量藝術總監楊秉基(Banky)表示,由於很多政策實施上出現問題,故很多藝術戲劇團體雖然能夠存活,但所面對的情況仍舊非常困難。

【新報記者梁以匡報道】近來好戲量所有轉型,從以往做舞台劇、流動劇場開始開拓新市場,均涉獵電影,其中,《1+1》及《N+N》在本地和國際市場均有良好口碑,而 《N+N》在多個國際電影節均有非常高的評價,並獲得8個國際電影節大獎。這樣的電影和拍出這樣的電影的好戲量,大家覺得值幾錢?

資助設限制產生反效果

Banky無奈說,在現時的政策之下,我們能夠獲得的資源其實很有限,電影拍了不能上,上了亦只有1/6的收入歸於製作團隊。Banky舉例指,政府首齣劇情長片資助,以500萬資助額算,當你獲得500萬資助之後,就不能再拉攏其他商業資助,整個事件要跟商業完全脫鈎。由於不能再收取贊助,故要在電影院上演可能性甚低,因沒有宣傳,沒有讓人認知渠道的電影,對任何一個商業電影院來說,均是無法接受的。電影沒有放映的空間,就不能談論票房,更不用考慮發行版權,推出DVD等後續收益。基於這樣的條件,自然限制了加入創作的參與人數,限制了新的創作模式。

壞政策當道好創作消失

Banky認為,現時的壞政策阻止了許多好的創作出現。以Banky的劇團為例,他們現時以學生市場為主,但學生市場意味人均消費能力不高。在本港,一套舞台劇的生命周期非常短,劇團劇本創作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推廣和規劃,讓其靈活化。不過,Banky指,由於遇上政府的「場地夥伴計劃」這個在他眼中的壞政策,令以學生為主要市場的劇團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收窄。

Banky指,「場地夥伴計劃」恍如藝術諸侯割地計劃,只有聽話的團體才能取得場地,如「春天實驗劇場」及「焦媛實驗劇場」,是現時場地計劃下的大贏家,取得最多的上演場地,他們可以早3年便將上演期訂滿,從中控制了場地的使用,亦壓縮了其他劇團的存活空間,加上政府給出資助需要看入座率,當團體取得表演場地後,無論賺錢不賺錢,都需要達到政府的預設目標,迫使很多參與「場地夥伴計劃」的參加團體派飛吸引觀眾入場,打破市場的經濟生態,將一些以學生為目標觀眾的劇團計劃完全被打亂,學校亦因免費與收費的差別之下,轉而安排學生觀賞免費的劇目。在這樣的政策實行之下,以學生為目標觀眾的劇團,被迫投入更多去改變目標市場,使投入資金大幅上升。更奇怪的是,有部分學校將原本免費派送的戲飛向學生收費,賺取額外收入,然後建議學生去看本來免費的劇目。Banky認為,這是對市場生態的一大破壞和扼殺。

另外,租金是另一個大難題。Banky指,劇團佔地3,000呎,由於劇團地點位處3個地鐵站的中間,出入不便,加上鄰近殯儀館,故租金仍算可負擔。但以數字計,該單位十年來租金增長3倍,而買入價亦由當時的250萬急升至現時過千萬。

最後,我們用數字計算Banky和好戲量來自《N+N》的收入:以現時《N+N》累計約1萬人次入場,票房收入近100萬(1/6歸製作團隊),加上DVD3,000張的銷售約有30萬。一套由拍攝到上映將近4年時間、上映超過8個月的好戲,約50萬的收入,扣除人工等基本開支,實際上有多少剩?讀者們可以想像一下。

 

旺角街頭藝人:增人流商戶歡迎    

2015年3月8日 明報

1425752118209_6dfff65cc4dd4e13c3a8af8320da1f54

西九管理局草擬街頭表演指引,冀減少街頭藝人及商戶的紛爭。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起家」的好戲量,其成員馮世權及陳裕君憶述,四五年前在該處表演時,有連鎖時裝店主動借出貨倉存放道具,新年倒數時又送上香檳,雙方感情要好,認為只要表演吸引,商戶反而希望街頭藝人到店外演出,增加人流,「很難做到他們(商戶)不喜歡你」。

時裝店主動借倉放道具

陳裕君及馮世權的表演經常與觀眾互動,陳裕君做過一項「音樂盒」的演出,鼓勵市民打賞或送上禮物,她會即時表演作「回禮」;馮世權則曾做名為「畀啲顏色我睇」的表演,鼓勵市民隨意在他上衣塗顏色,發揮創意。

馮世權憶述四五年前在旺角行人專用區演出時,有連鎖時裝店主動借出貨倉存放道具,「他們見我們每次由大角嘴搬道具到旺角,若下雨無法演出又要折返,很辛苦」。他指該店曾於新年倒數時送上香檳,讓他們與市民慶新年。

二人現時轉到尖沙嘴及銅鑼灣不定期演出,陳裕君笑言有時候碰到旺角熟悉的商戶,對方仍會問好, 「很難做到他們不喜歡你,只要演出吸引,他們反而希望你到店外演出,增加人流」。

 

Pop-up店短租旺舖殺出生路   

2015年1月2日 蘋果日報

02la6p4

【本報訊】地產霸權與自由行令我城越趨單一,小店經營空間越迫越窄。面對難以負擔的高昂租金,有藝術工作者以創新招式延續小商戶生命。劇場人趁近年吉舖漸多,以短期租約經營pop-up店,出售自家設計,竟獲得一線生機;也有人借助社區力量,三個團體輪更經營小食店,只為保存一小角空間。

旺角西洋菜南街堪稱自由行樂園,影音店、化妝品店、連鎖成衣店林立,加上彌敦道滿街的金舖。地舖舖租尤其高昂,每月呎租500至600元,11月中就有1,800呎舖位,以每90萬元的癲價租出。早年在西洋菜南街行人區以街頭表演打響知名度的劇團好戲量,近日就以數萬元一周的超低價,租下實用面積約500呎的地舖,出售劇團多年來積存的message tee。

劇團創作總監楊秉基坦言,早在08年,該團已在同區經營樓上舖,「大家都冇收人工,只希望賺到畀劇團營運,可以自給自足,好過問藝發局攞」。不過,至12年,月租加至近10萬元,劇團無力支持,惟有結業,自家設計的T恤積存於排練室。

5萬元租旺角地舖

近月,他留意到旺角的吉舖越來越多,就向多間地產代理查詢,「與其丟空,不如畀我哋喺空檔攝期,一個星期都好」,結果成功以不足5萬元租得旺舖,以pop-up店打游擊戰,「可以話係一種好得意嘅抗爭形式,我哋間舖對正鳩嗚團起步點,見到好多故事發生」。小店夾在bossini與baleno之間,驚喜地頗為旺場,開業兩日已望可賺回舖租,他相信與設計獨特有關:「小商戶其實代表本土特色,如果成條街都係呢啲『第二度冇㗎』嘅嘢,先係真正嘅東方之珠、購物天堂。」店內不少設計出自楊的拍檔陳裕君之手,她近10年來都以自由劇場人及設計師身份為生,她認為message tee可助人們發聲,如印上「我普選」的T恤極受歡迎。

由藝術工作者經營的小餐廳「蘇波榮」,在油麻地德昌里開業逾年,重視以食店連結社區關係,不以盈利先行。

經營者不少本身有全職工作,難以兼顧店面,一度想過結業,幸得附近藝術團體「活化廳」與「德昌里二號三號舖」襄助,輪更開舖延續至今。不過,舖位近期易手,須重新交付按金與經紀佣金等,正「籌期」度過難關。